Concertino da Camera pour saxophone Alto et onze instruments
Concertino da Camera
Jacques IBERT (1890.08.15 – 1962.02.05, France)
在古典薩克斯風領域中,J. IBERT這首給十一把樂器的小協奏曲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J.IBERT是活躍於新古典主義時代下的巴黎社會中的知名作曲家,在他所譜出的音樂裡,很容易的察覺出當時新古典主義的作曲手法,像是工整的樂句、簡單的曲式與精緻且縮減的樂團編制等等。然而,在當時的巴黎也同樣充斥著很多外來的文化藝術衝擊,像是爵士樂、民族音樂等。因此,IBERT的音樂也總充斥著這些外來元素的應用,融合在他的音樂當中。本曲,更是其中的一項經典之作。
在這首小協奏曲裡,第一樂章很清楚分為A-B-A’三段式的奏鳴曲式。而且第一段的A與第三段的A’幾乎是以同樣的方式在進行,這樣的imitation與古典時期海頓、莫札特早期音樂都是十分相似的手法。中間發展部的部份並不長,呈示部在經過很短的transitions後進入一個比較旋律性的樂段當中,音樂上的風格也同時轉變為一種浪漫抒情的樂段,也就是發展部的部分。
在第一樂章中較為特別的是節奏部分。受到爵士音樂影響的IBERT將許多爵士樂上的節奏paten運用在本曲之中,例如弱拍上的重音以及Hémiola的運用使得音樂感聽起來並不是譜上標記中規中矩的2/4拍,而是有點搖擺不定的複合拍感。這點不僅讓原本新古典主義中略顯無聊的復古音樂多了一些新語法,也為日後古典爵士等跨領域音樂開啟了大門。
慢板樂章中,單一的旋律線配上簡單的伴奏型態呈現出一種輕柔優雅的音樂風格;七、九和弦的運用,讓爵士色彩自然的融入在這種簡單輕柔的音樂裡。淡淡的憂鬱特質又充滿著浪漫精緻的韻味成為本樂章最難以詮釋的一點。最末樂章回到節奏強烈的快板樂段,鋼琴與薩克斯風旋律時常交互相對應著,節奏上較第一樂章工整,少有在弱拍上的重音。但多半是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來構成四或八小節的樂句。
IBERT的音樂,時常被人詬病為『做功課』,實際上,在樂曲架構與曲式安排來說,的確也是什麼特別的部分。但是在音樂詮釋與風格處理上,IBERT的音樂卻並不簡單。就本曲來說,IBERT在譜上所標記出的各種articulation記號都是他音樂呈現的語法,在演奏時,這些語法也成為在他音樂中最為精緻漂亮的部份。
撰文by Chun-Hao KU (版權所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