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風音樂文集(一)《共生》—陳為伶,為中音與次中音薩克斯風的二重奏

上週末應十方樂集之邀約,與國內另一位知名薩克斯風演奏家黃建益黃老師一起參與了十方樂集定期舉辦的台灣現代音樂論壇第三十一場的演出。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新科作曲博士陳為伶為兩把薩克斯風所創作的二重奏曲《共生》。論壇的來賓則有國內知名的作曲教授潘家琳老師、陳俞州老師、李子聲老師等參與。論壇當中,我們討論了作曲家創作的概念以及如何與演奏者之間產生《共生》的想法。在此篇文集中,我再持續為這首曲子做一個較為完整的介紹與感想。

首先,暫先不去理會作曲家創作的意念以及作品需要呈現的樣貌而單純以演奏者的角度來看來說,《共生》已經純然為一首非常成熟的作品,而非只是課堂作業之類或是多產創作下的產物。經常觸碰現代音樂的所謂『薩克斯風演奏家』的我們,對於現代音樂的語法其實並不陌生。而在排練《共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容易的感受到音樂的線條與架構上的發展,即便作曲家並未在現場做指導,也可以容易的判斷出整體音樂的方向與概括。對我而言,這是一首現代音樂曲子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除此之外,在現代音樂當中,Gesture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其實在所有音樂中Gesture都是很重要的元素,但現代音樂卻又把它更明顯的凸顯在受聽者的感官刺激當中。Gesture代表著聲音的形狀,代表著我們可以利用音樂中的gesture而把聲音『視覺化』(Son visuel)。在《共生》中,音樂的Gesture是很明顯且強壯的。作曲家充分利用出相同家族樂器的特性,展現一分為二、二合為一的太極兩儀概念帶出symbiosis的主軸,著實是極為難得的創作手法。

作曲家曾表示,《共生》的出發點是想從創作者與演出者兩者間的互動而產生出symbiosis的概念。實際上作品也的確達到了這樣的想法與呈現。在兩個樂章靜與動的區別當中,作曲家在譜面上留下了許多可供演出者自行想像的畫面與空間,而非精準的『告知』音樂應該如何進行。雖然這樣的想法多多少少與目前當代音樂創作者的論點不盡相同(總會有人覺得要交代的清清楚楚才對),但《共生》卻成功的達到演出者與創作者想像空間的平衡,或者我們可以說,兩者間的平等關係。

身為古典薩克斯風演奏家,《共生》的誕生是一件讓人可喜的事情。這不但表示國人作曲家對於古典薩克斯風的接受已經比過去開放很多,也同時代表演奏薩克斯風的技術也可因透過這些新聲音與新音樂語法的訓練而更向前邁出一步。藉由此篇文集的機會,也希望國人新生作曲家們都多多為美麗而好用的薩克斯風寫寫曲子吧!

薩克斯風音樂文集(二)預告:
《凌》Ling —給中音薩克斯風獨奏。
李元貞 2009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