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台灣推廣古典音樂這麼難?
為什麼在台灣推廣古典音樂這麼難?
1950年代,早期台灣社會剛剛脫離日本體制,政府來臺高唱反攻大陸,社會戒嚴。當時能夠學習音樂的人多半不是大戶人家便是曾經留學日本過的知識份子。「音樂」對於當時一般的人民來說,是一種「有錢人」才能接觸的東西。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中產階級崛起,「音樂」漸漸從圍牆內的鋼琴聲走入社會中層。YAMAHA音樂教室開始在台灣設立普及音樂教育體系,把音樂帶入每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之中。「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是當時最為火紅的標語。同一時期,二次戰後的美國強盛與全球資本主義概念也在台灣深根發展,功利傾向的社會形態也慢慢成型,到了90年代,音樂也逐漸成為一種「產業」的形態在社會上載浮載沈。
當藝術成為一種「產業」時,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其功能性能否符合社會的期待。於是「藝術」文化能否在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下生存則是「成也人民、敗也人民」。 然而,對於音樂藝術,特別是「古典音樂」藝術似乎也因此走到了生存邊緣的階段。相較於目前台灣其他的藝術產業,古典音樂依舊是最為被漠視的一塊。最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於政府不願意花大筆的心力來好好耕耘所謂的「西方古典音樂」,而是在於對於「古典音樂」到底對這個社會有著什麼樣的功能性抱持極大的懷疑態度。畢竟,古典音樂看不見、摸不到,也沒辦法被擺在美術館裡用以展示台灣是個多麼「有藝術氣息」的國家。與其投資大筆的經費在西方古典音樂上,不如投資在傳統音樂上更能獲得人民的青睞。
在資本主義下的台灣社會,無法像擁有悠久傳統歷史的歐洲一樣,對於音樂文化有著無論如何要維持下去的傳統理念。在這樣的一個東方國家,要推廣古典音樂其實不難,難的卻是如何讓人民用正確的概念看待西方古典音樂這個專門的學問。縱觀西方古典音樂史,我們總是可以不斷的在那些我們以為距離很遠的偉大音樂家當中發現西方社會制度的根本架構。從畢達哥拉斯開始、歌德、叔本華、尼采、愛因斯坦等西方哲學思想家、科學家與社會學家們不斷推崇音樂對於人類影響之重要性,甚至對於音樂學問有著其詳細的論著,而即便是東方哲學偉人孔夫子也對禮樂之事懷抱敬意。音樂並不只是一種狹義的個人享受的行為,而是更可宏觀以待之的社會學問才是。
1950年代,早期台灣社會剛剛脫離日本體制,政府來臺高唱反攻大陸,社會戒嚴。當時能夠學習音樂的人多半不是大戶人家便是曾經留學日本過的知識份子。「音樂」對於當時一般的人民來說,是一種「有錢人」才能接觸的東西。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中產階級崛起,「音樂」漸漸從圍牆內的鋼琴聲走入社會中層。YAMAHA音樂教室開始在台灣設立普及音樂教育體系,把音樂帶入每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之中。「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是當時最為火紅的標語。同一時期,二次戰後的美國強盛與全球資本主義概念也在台灣深根發展,功利傾向的社會形態也慢慢成型,到了90年代,音樂也逐漸成為一種「產業」的形態在社會上載浮載沈。
當藝術成為一種「產業」時,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其功能性能否符合社會的期待。於是「藝術」文化能否在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下生存則是「成也人民、敗也人民」。 然而,對於音樂藝術,特別是「古典音樂」藝術似乎也因此走到了生存邊緣的階段。相較於目前台灣其他的藝術產業,古典音樂依舊是最為被漠視的一塊。最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於政府不願意花大筆的心力來好好耕耘所謂的「西方古典音樂」,而是在於對於「古典音樂」到底對這個社會有著什麼樣的功能性抱持極大的懷疑態度。畢竟,古典音樂看不見、摸不到,也沒辦法被擺在美術館裡用以展示台灣是個多麼「有藝術氣息」的國家。與其投資大筆的經費在西方古典音樂上,不如投資在傳統音樂上更能獲得人民的青睞。
在資本主義下的台灣社會,無法像擁有悠久傳統歷史的歐洲一樣,對於音樂文化有著無論如何要維持下去的傳統理念。在這樣的一個東方國家,要推廣古典音樂其實不難,難的卻是如何讓人民用正確的概念看待西方古典音樂這個專門的學問。縱觀西方古典音樂史,我們總是可以不斷的在那些我們以為距離很遠的偉大音樂家當中發現西方社會制度的根本架構。從畢達哥拉斯開始、歌德、叔本華、尼采、愛因斯坦等西方哲學思想家、科學家與社會學家們不斷推崇音樂對於人類影響之重要性,甚至對於音樂學問有著其詳細的論著,而即便是東方哲學偉人孔夫子也對禮樂之事懷抱敬意。音樂並不只是一種狹義的個人享受的行為,而是更可宏觀以待之的社會學問才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