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斯風協奏曲大賞音樂會
這些年,台灣以及國際音樂市場都興起所謂的「跨界」音樂風潮,讓許多過去我們認為難以親近或是貴族般的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等等皆開始走向平易近人的樂曲與風格,使得大眾不再認為這些樂器或是音樂如此的距離遙遠進而認識這音樂當中的美與意義。而薩克斯風卻似乎跟這些樂器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因為歷史、社會文化變遷以及爵士音樂與美式文化在二十世紀初的興起,薩克斯風始終被認為是在爵士樂與流行音樂的領域上的表現形態居多,往往忽略了早在爵士音樂興起之前,薩克斯風其實已經是一項成熟的單簧片的管樂器了。
『我對薩克斯風的瞭解既少又不熟悉,它是一把像是單簧樂器的動物。似乎比豎笛要來的浪漫柔和,但又比Sarrusophone或是倍低音管(Contra-basson)更有金屬的味道在。』C. Debussy
這是德步西對於薩克斯風的印象。西元1900年開始,薩克斯風便以一種新興樂器的姿態出現在法國巴黎。當時的德步西音樂出現與相繼歐洲的戰爭使原本在音樂上處於弱勢許久的法國正式轉變成為歐洲藝術音樂文化的中心。在繪畫上有莫內、畢卡索等人引領,音樂上則是開始追隨德步西的腳步。這時的薩克斯風很快的也被當時時尚的法國作曲家們青睞並為之譜寫作品,並逐漸從民間與軍隊使用的樂器轉變為學院內的樂器之一。法國的Marcel Mule與德國的Sigurd Rascher這兩位年輕又具有極高天份的薩克斯風演奏家更成為當時作曲家們相競提獻的對象。 於是,在大家所熟悉的爵士音樂與流行音樂之外,薩克斯風也在這些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努力之下拓展了許多古典精緻的演奏方式與經典曲目。這次的音樂會除了聚集目前國內資深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們一一位各位呈現不同的協奏曲外,更從香港邀請近幾年在東南亞嶄露頭角的青年演奏家黃德釗先生同台演出。演出曲目便從德步西開始,依照樂曲發表的年代順序為各位介紹在二十世紀前半期(1900-1950),從「印象樂派」、「新古典主義」到「新浪漫主義」的音樂黃金年代中,有哪些著名的作曲家們為薩克斯風創作出了不僅是在歷史意義上,更是在古典薩克斯風發展的道路上奠定了不可抹滅的深厚基礎完整協奏曲作品,也希望聽眾在今晚音樂會的欣賞過後,能對古典薩克斯風的音樂多了一層更深的瞭解。
時間:10月5日晚上七點半
地點:東海大學音樂系演奏廳(免費入場)
演出人員:
黃德釗/香港青年薩克斯風演奏家
黃仲虎/法國師範音樂院教育文憑,國內資深薩克斯風演奏家暨教育家
黃建益/真理大學應用音樂系講師、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樂團首席
古博元/加拿大Alberta大學音樂博士文憑
顧鈞豪/台北愛樂室內樂坊薩克斯風演奏家、法國國立Cergy-Pontoise音樂院DEM音樂文憑
王鈺婷/台南藝術大學鋼琴伴奏碩士、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團員
陳怡安/輔仁大學音樂系講師、美國密西根安那堡大學鋼琴演奏暨鋼琴伴奏與室內樂雙碩士
演出曲目:
1. 給薩克斯風與樂團的狂想曲/克勞德。德步西 (10’)
演出:黃德釗/王鈺婷
2. 傳說,作品66/佛羅倫。施密特 (10’)
演出:古博元/陳怡安
3. 給中音薩克斯風與弦樂團的協奏曲,作品109/亞歷山大。葛拉祖諾夫 (15’)
演出:黃德釗/王鈺婷
4. 給薩克斯風與弦樂團的協奏曲,作品14/拉斯。艾瑞克。拉森 (20’)
演出:顧鈞豪/王鈺婷
中場休息
5. 給中音薩克斯風與樂團(或管樂團)的協奏曲,作品26/保羅。克列斯頓 ( 17’)
演出:黃仲虎/陳怡安
6. 給中音薩克斯風與樂團的協奏曲/亨利。托瑪希 (18’30’’)
演出:黃建益/陳怡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