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ù commence et fini l'art? 藝術從何開始, 從何結束 ?
這是2013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題目的其中一題。想像一群年莫16、17歲的青少年,花四小時的時間在一張白紙上振筆疾書,把他們對於這個議題的哲學看法寫出來。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很令人欽佩的教育方式。
在台灣,我猜想也許很多人會將這種題目稱之為「作文」。這當然不僅僅是作文而已,而是必須要經由縝密的思考和邏輯組織再加上對這議題中所有的名詞瞭解程度多寡才有辦法論述的東西。然後,用自己的「母語」將其完整的寫下....。我很懷疑在科技之島的台灣,有多少同歲數的學子能夠精彩的答復這篇論述?
藝術從何而來;從何結束?在字面上「何」(Où)就可以解釋為兩個方向:哪裡、何時(Moment)。所以基本上我們從一開始就可以將這個題目轉化為兩個方向來討論:
「藝術從何處而來;從何處結束?」以及「藝術從何時產生;從何時結束?」
而「藝術」(L'art)這個詞更本身就包含了無數種能夠論述的空間。其中一個我們就可以在延伸出另一個問題:什麼是「藝術」?依我看,也許四小時其實還不夠讓對這議題有足夠瞭解的學生寫呢!
Henri Valensi "Symphonie Vitale" |
台灣對我來說一直欠缺這樣的「理性哲學思考與思辯」的能力。這裡我必須強調的是:
1. 理性 2.哲學性的 3.思考再思辯。 一般說來,現在的台灣學生非常勇於表達自我意見與自我思想,但多半是欠缺這三項要素,以至於經常學生們覺得自己是在「發表意見」,卻聽起來像是「自我強辯」。
有些人說「藝術」自有人類活動開始就有,而結束即在人類滅亡之時;有些人則認為「藝術」自盤古開天即有,所以在世界末日來臨時結束。我則認為「藝術」來自於人對於生活周遭一切現實的或是非現實的想像而來。所有我們生活的一切都可成為藝術:文字的藝術、語言的藝術、工業的藝術...等。有的時候,它是某種「一個時代」所留下的遺跡或是證據,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沿襲;有時候它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或是一種行為模式。而經常,或說大部分的時候,它則是來自於我們對於現實生活的非現實想象。
時常我遇到許多人問我,「音樂怎麼聽懂」?這問題跟「藝術怎麼看懂」?是一樣的問題。我通常的回答是:藝術(或音樂)不需要「懂」。當人們認為一件「藝術品」需要被教育或是被告知才能夠理解的時候,通常這樣的藝術品已經是「過去的產物」了。例如:我們需要被教育才能理解德步西、我們需要被教育才能理解畢卡索...等。那是因為我們並不生活在當時的生活環境當中。所以我們需要知識來幫助我們去想像或是「假設性」的體驗當時創作者在創作時所要表達的思想。這並不意味著藝術不需要被教育,而是藝術教育的目的應該從如何理解並欣賞過去的藝術產物來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以及開啓未來還沒有的。「藝術欣賞」或我的本業「音樂欣賞」應是給予一種「知其所以然;然後承之以未然」的中心思想。
馬勒(Gustav Mahler)曾留下這樣的句子:Tradition ist die Weitergabe des Feuers und nicht die Anbetung der Asche.(傳統是通過熊熊的火焰而不是保存著灰燼)。真正的藝術定是需要通過時間的考驗才能留下最存菁的價值。然後我們從這些去蕪存菁的人類足跡的價值當中學習身而為人的謙卑,學習生活的常態,再透過我們自己的手,為未來的後代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足跡與思想。
荀白克:我所寫下的都是來自我心中的感覺,而最終在紙上所呈現的都是來自於我體內最初的脈動 |
Comments